返回目录
小部经典一 如是语经(上)

小部经典一悟醒译

本经之经名由其说相而来的。即每一节以连接iti(如是)之语,于每卷之开始Vuttamhatambhagavatavuttam-arahatatimesuttam(我闻世尊已说,应供如此说)开始,至于此前后合为itivutta-ka(所说---如是说、如是语)。

本经有一百十二小经,由法数之顺次集成为一集、二集、三集、四集、各小经由经序、本文、偈文、结尾之形式而构成的。其中虽亦有不依此形式,但撰者想有此顺次的意图。本文和偈文,虽含有同一之内容,但其成立,非是先述本文然后颂出偈文,是两者各别之成立后,才整理为现在之形式,于其次第,想偈颂比本文早成立吧!

内容如目次所示,三毒、五盖、六结等,取合一法至四法而说。对告诸比丘,未必完全限于对比丘的说法,如第百零六经,存有向在家者之教说。又不单是法数之罗列,亦含有如第八十二、八十三经、第百零九经的教说。

北传汉译,亦有类似本经的本事经。此由第一法品至第三法品止,总计有一百三十八经。由内容去看,很明的非依现形之巴利本的翻译。若概言之,由有冗长的某点上看,原文想有的是梵文的。汉巴对照,请参照本译文之注记。

归命彼世尊应供正觉者1

一集 第一品

一2(一、一、一)

然,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应断一法。我说汝等不再来之成就者。3何者一法?诸比丘!所谓贪法。我说汝等不再来之成就者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贪焚有情依贪行恶

胜观之人正知断贪

断于此世决不再来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二4(一、一、二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应断一法。我说汝等不再来之成就者。何者一法?诸比丘!所谓瞋法。我说汝等不再来之成就者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瞋之有情依瞋行恶

胜观之人正知断瞋

断于此世决不再来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三5(一、一、三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应断一法。我说汝等不再来之成就者。何者一法?诸比丘!所谓痴法。我说汝等不再来之成就者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痴之有情依痴行恶

胜观之人正知断痴

断于此世决不再来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四6(一、一、四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应断一法。我说汝等不再来之成就者。何者一法?诸比丘!所谓忿法。我说汝等不再来之成就者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忿之有情依忿行恶

胜观之人正知断忿

断于此世决不再来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五7(一、一、五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应断一法。我说汝等不再来之成就者。何者一法?诸比丘!所谓覆法。我说法等不再来之成就者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覆之有情依覆行恶

胜观之人正知断覆

断于此世决不再来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六8(一、一、六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应断一法。我说汝等不再来之成就者。何者一法?诸比丘!所谓慢法。我说汝等不再来之成就者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慢之有情依慢行恶

胜观之人正知断慢

断于此世决不再来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七9(一、一、七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不通知不遍知一切,不能自彼而抛弃,不断心者,不能尽苦。然则,诸比丘!通知一切遍知一切,自彼而抛弃,断心者,得尽苦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由一切知一切任何时不贪者10

彼实为持遍知得超越一切苦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八11(一、一、八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不通知不遍知慢,不能自彼而抛弃,不断心者,不能尽苦。然则,诸比丘!通知遍知慢,自彼而抛弃,断心者,得尽苦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缠慢慢结诸人喜有12

不遍知慢即将转生

无慢断慢而解脱者

彼伏慢结越一切苦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九13(一、一、九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不通知不遍知贪,不能自彼而抛弃,不断心者,不能尽苦。然则,诸比丘!通知遍知贪,自彼而抛弃,断心者,得尽苦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贪婪有情依贪行恶

胜观之人正知断贪

断于此世决不再来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一○14(一、一、一○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不通知不遍知瞋,不能自彼而抛弃,不断心者,不能尽苦。然则,诸比丘!通知遍知瞋,自彼而抛弃,断心者,得尽苦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瞋之有情依瞋行恶

胜观之人正知断瞋

断于此世决不再来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成就者品第一

摄颂曰:

贪(一)、瞋(二)及痴(三)、慢(八)忿(四)、覆(五)、慢为(六)、一切(七),

慢(八)贪(九),瞋(一○)更为二说15,谓第一品。

注1依VisuddhimaggaP.201译为自觉者。

2本事经一三(大正藏、一七卷六六五页),增一阿含卷第五,不逮品第十一‧一(大正藏、二卷五六六页)参照。

3「成就者」为得不再来者,如债主由负债者得贷金而为证者之意(注释、暹罗版Itivutta-kavannana四九页)参照。

4本事经一四(大正藏、一七卷六六五页),增一阿含卷第五,不逮品第十一·二(大正藏、二卷五六六页)参照。

5本事经一五(同上)增一阿含卷第五,不逮品第十一‧三(同上)参照。

6本事经一八(同上)参照。

7本事经一六(同上)参照。

8本事经二三(同六六六页)参照。

9本事经四七(同六七○页)参照。

10依过去等不贪一切诸种之有身法,为不生贪以达圣道之意(注释七○页)。

11本事经四五(同上)参照。

12蛆、蠕虫、蝗等虽各有自性,依慢而被束缚,与慢结相应。然住于长夜,依利己心而「此为我物」非常执着于诸行。于此处以常、乐、我等之颠倒心为喜欲等之有(注释七○页)。

13本事经三五(同六六八页)参照。

14本事经三六(同上)参照。

15「二」指第九第一○之二偈。此两偈为第一第二之再说。

一集 第二品

一一1(一、二、一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不通知不遍知痴,不能自彼而抛弃,不断心者,不能尽苦。然则,诸比丘!通知遍知痴,自彼而抛弃,断心者,得尽苦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痴之有情依痴行恶

胜观之人正知断痴

断于此世决不再来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一二2(一、二、二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不通知不遍知忿,不能自彼而抛弃,不断心者,不能尽苦。然则,诸比丘!通知遍知忿,自彼而抛弃,断心者,得尽苦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忿之有情依忿行恶

胜观之人正知断忿

断于此世决不再来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一三3(一、二、三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不通知不遍知覆,不能自彼而抛弃,不断心者,不能尽苦。然则,诸比丘!通知遍知覆,自彼而抛弃,断心者,得尽苦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覆之有情依覆行恶

胜观之人正之断覆

断于此世决不再来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一四4(一、二、四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我不观7他5之一盖6如无明盖,依彼[无明]盖所覆,众生长时驰骋流转生死。何以故?诸比丘!依无明盖所覆众生,长夜驰骋流转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他无一法有覆群生

日夜流转如为痴覆

然如舍痴破除闇聚

更不流转亦无他因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一五8(一、二、五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我不观他之一结如爱结,依彼结相应,有情长夜驰骋流转。何以故?诸比丘!与爱结相应,有情长夜驰骋流转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爱9为第二长夜流转

生此生彼10不超轮回

知此灾祸爱之生时

无执爱心比丘游行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一六11(一、二、六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我为有学、未得之人12,为续住希求无上安稳13之比丘等,作内缘之言者14,诸比丘!我不观他有一缘如如理作意之饶益。诸比丘!如理作意比丘舍离不善,修习善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正当之作意有学比丘法

他无斯至要将为得最善

比丘已正勉将成苦之灭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一七15(一、二、七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我为有学、未得之人,为续住希求无上安稳之比丘等,作外缘之言者,诸比丘!我不观他有一缘如善知识之饶益。诸比丘!善知识之比丘舍离不善,修习善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善知识比丘16从顺而恭敬17

守知识言辞有正知正念

一切结缚灭次第将遂愿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一八18(一、二、八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世间有所生一法,为众生之不利,为众生之不安乐,为众生之不义,为不利,为天、人之苦生。何之一法?为破僧伽。即,诸比丘!僧伽之破坏时,有相互诤论事,有相互诃责,又相互凌蔑,又相互弃舍。于此处,若未敬信者则不敬信,又既敬信者为不敬信19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恶者破僧伽永劫生奈落

悦众住非法20彼由安稳堕

破僧伽和合永劫诃奈落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一九21(一、二、九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世间有所生一法,为众生之利,为众生之安乐,为众生之义利,为天、人之乐生。何之一法?为僧伽之和合。即,诸比丘!僧伽和合时,无相互诤论,无相互诃责,无相互凌蔑,无相互弃舍。于此处若未敬信者而起敬信,既敬信者而增敬信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僧伽和合乐有和合之德

住法悦和合不由安稳堕

僧伽为和合永劫乐天界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二○22(一、二、一○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于世我以〔自己〕心24〔差别智〕25分析知有染污心23一类人之心,此人死时,如负重担,〔将生于〕地狱。所以者何?诸比丘!实彼心污染。则,诸比丘!于世一类之有情,因心被污而身坏死后,生于无幸处、恶趣、堕处、奈落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知世一类人污心比丘之前佛宣义

彼心污者应死时将生奈落入地狱

如彼放置所拾物实因心污行恶趣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摄颂曰:

痴(一一)、忿(一二)、及覆(一三)、痴(一四)、欲(一五)、有学(「二」一

六、一七),破(一八)、悦(一九)、及人(二○),以称品第二。

注1本事经三七(大正藏、一七卷六六八页)参照。

2本事经四○(同六六九页)参照。

3本事经三八(同六六八页)参照。

4本事经一(同六六二页)参照。

5今除说无明盖为他之意(注释七二页)。

6「一盖」为一障碍之法(同上)。

7「随观」有见之随观与智之随观之二随观。其中以色为我,说随观等,此名之为见随观。更随观无常说为非常等,此名之为智随观。今之场合为智随观之意(同上)。

8本事经二(同上)参照。

9以爱为友者之意。

10以之人间世界与彼以外之有情居,或指有情有现在之自性与未来之自性等种种之意义(注释七六~七七页)。

11本事经五○(同六七○页)参照。

12未得者为未得阿罗汉之意。

13「安稳」不为欲、有见、无明之四流所恼事。

14指在自己内心存在之因。汉译有「内强缘」。

15本事经四九(同上)参照。

16亲近善知识比丘之意。

17恭受善知识之教而为随顺尊敬事(注释八四~八五页)。

18本事经九(同六六四页)参照。

19原文ehaeeanamannathattamhoti(有某变化),在注释为「有变化为凡夫欣乐信仰消失之变化」(九○页)有,汉译有已敬信者还不敬信,以此意义意译为至不敬信。

20于称之为破僧伽众(vagga)之悦(注释九○页)。

21本事经一○(同上)参照。

22本事经四(同六六三页),增一阿含经第四一子品五(大正藏、二卷五六二页),A.N.V○L.I.P.8(南传藏、一七卷一二页)参照。

23「污心」指瞋恚或贪等之心。

24原文虽只为cetasa(由心),依注释插入(注释九三页)。

25依注释有paricchinditva。将为精神分析之意(同上)。

一集 第三品

二一1(一、三、一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于世我以〔自己〕心〔差别智〕分析知净心一类人之心,此人死时,如舍重担〔生〕天界。所以者何?诸比丘!彼心之清净。诸比丘!则因于世一类有情心净,身坏死后生往善趣、天界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知世一类人净心佛宣此义比丘前

彼心净者应死时将生善趣往天界

如彼放置所拾物实因有情心清净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二二2(一、三、二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勿畏于福,诸比丘!此为乐、希、欲、爱、悦之同义语,此即是福。诸比丘!则我长时行作福时,能知长时之希、欲、爱、悦果报之经验。七年间修习慈心,七坏成劫间不再来此世。诸比丘!于退转劫间,正入光音天,于进转劫间,生于空梵天宫3。诸比丘!于此处我正见梵天、大梵天、征服者、不被征服者,见一切之权威者。诸比丘!我已三十六次为诸天主帝释,更为法法王,战克四方,使住民得安全,成就七宝转轮王已几百次。然对地方王国4教说为何?诸比丘!于彼我如是思惟:『今我已为如斯大神力5者、如斯大威力者6,此于我为如何业果耶?为如何业之果报耶?』于彼我已如是思惟:『今我已为如斯大神力者、如斯大威力者,此于我为三业之果,为三业之果报,为布施、调御、节制之〔果报〕7。』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彼学未来乐根福又修施静与慈心

三之乐因修此法无瞋乐界智者生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二三8(一、三、三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有一法,若修习多作为者,摄持安住于现法之利与未来〔之利〕。何之一法?为向善法不放逸。诸比丘!若修习此一法多作为者,摄持安住于现法之利与未来〔之利〕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智者作福不放逸智者摄持二之利

现法之利未来利持现观利智者言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二四9(一、三、四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一人于〔一〕劫驰骋流转者之骸骨、骨之堆积、骨之积聚,如彼毘补罗山之大。若善集彼者,且不被坏者[可知此]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一人一劫所积骨如山之量大仙宣

摩揭陀耆梨跋提灵鹫山毘补罗山

比前者高后者大如山之量大仙宣

圣谛苦与苦之集苦灭之道超苦事

由观圣八支之道最高七度驰骋后10

其人已无一切结为灭苦者大仙宣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二五11(一、三、五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彼丘!有一法,我说犯此之人,无不为恶业。何为一法?诸比丘!彼故为妄语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犯一法者为妄语无不犯恶遮他世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二六12(一、三、六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如我所知,若众生知布施、均分之果报,则不与而食将不存,不住怀悭吝之污心。即令彼最后一搏,虽有最后一口食,或有可爱之物,将无不均分。何以故?诸比丘!如我所知,众生不知如此布施、均分之果,故不与而食,住于怀悭吝之污心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均分果报有大果如大仙宣众生知

以清心拂吝啬污适时善施与圣者

与多人饭施应施施主逝世到天界

行天上者满欲13喜均分果报无吝啬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二七14(一、三、七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一切之有依15福业,不彼慈心解脱16十六分之一值,惟彼慈心解脱光17辉18卓绝,且为照渡19。诸比丘!譬如一切星光不彼月光十六分之一值,惟月光卓绝且为照渡。如是,诸比丘!一切之有依福业,不彼慈心解脱十六分之一值。惟彼慈心解脱光辉卓绝,且为照渡。诸比丘!譬如秋季雨期最后一月,清朗无云,太阳升空中,善灭空中一切暗,而光辉照渡。诸比丘!如是,一切之有依福业,不彼慈心解脱十六分之一值,惟彼慈心解脱光辉卓绝,且为照渡。诸比丘!譬如夜至晨时东方之明星,照渡光辉。诸比丘!如是一切之有依福21业,不彼慈心解脱十六分之一值,彼慈心解脱光辉卓绝,且为照渡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若人无限修慈念见生依灭有结少

人若有慈无邪心由彼而得为善人

向一切人有愍情圣者施行无限福

法治众生于满地王施如仙20续游行

〔21马之供牺人供牺钉座强饮坐闩房〕

此与善修慈者比不值十六分之一

不为杀业不使杀不为征伐不使征

一切众生使为慈对于何人亦无怨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摄颂曰:

定心(二一)、福(二二)、二利(二三),毘补罗山(二四),知而故妄语(二五),知布施(二六)、修习慈(二七)此七经等,与前二十,此对一法说,集经二十七。一集终了,有关二法于下叙之。

注1本事经五(大正藏、一七卷六六三页),增一阿含经卷第四、一子品六(大正藏、二卷五六三页)参照。

2本事经无。中阿含卷第三四、第二二福经(大正藏、一卷六四五页),增一阿含卷第四、护心品七(大正藏、二卷五六五页)参照。

3在其处为任何众生不生之空之初禅地之梵天宫(注释九九页)。

4「地方王国」为小王国(khuddakarajja)(注释一○一页)。

5以摩尼宝、象宝为始之宝之所有者及使住民之得安全者,如是为「大神力」(同上)。

6以轮宝等为所有更亦不作如何之苦痛者受一切王之尊敬行于虚空等,如是为大威力(注释一○一~二页)。

7「布施」喜舍饭等之施物。「调御」眼根等之调御,而依取如此事调御贪等之烦恼。「节制」身语之节制,在此处亦依调御有烦恼之调御,依彼之修习成为福(注释一○二页)在中阿含有布施、调御、守护。

8本事经一二(大正藏、一七卷六六四页),增一阿含卷第四护心品一(大正藏、二卷五六三页)参照。

9本事经一二(同六六二页),杂阿含卷第三四、九四七(大正藏、二卷二四二页),S.N.XV,10(vol.II,p.185)参照。

10指极七有或极七返。

11本事经五四(同六七一页),中阿含卷第三、度经(大正藏、一卷四三五页),偈在法句经世俗品(同四卷五六六页),Dhammapada.v.176(本卷四四页)参照。

12本事经五一(同上)参照。

13「满欲」可求天之享乐等实现满足一切之欲自为浸于欢喜事(注释一一七页)。

14本事经四八(同六七○页)参照。

15「有依」,依(upadhi)即意味有蕴之事。

16「慈心解脱」依慈之修习得第三第四之禅定。所以慈亦能言为近行(禅)upucara或为得安(定)appana事。「心解脱」只能言得安定事,所以由有关障碍等法依修习良解脱心能言心解脱(注释一一八页)。就近行禅与安定详于清净道论。

17「光」谓烦恼之清净。

18「辉」于残余之一切法为等辉事。

19「照渡」远离慈心解脱之烦恼譬如能言为在月世界。

20原语rajisi为如仙之法王(注释一二三页)。

21S.N.vol.P.76(汉译南传藏、一三卷一三九页)有同文。在英译之脚注参照佛音之注之说明。

二集 第一品

二八1(二、一、一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成就二法之比丘,于现法住于苦,有患,有恼,有焦虑,身坏死后,恶趣当可期待。何之为二?为不护诸根门及食不知量。诸比丘!成就此二法之比丘,于现法住于苦,有患,有恼,有焦虑,身坏死后,恶趣当可期待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眼耳鼻舌与身意比丘不守此等门

食不知量不制根身之苦受心之苦

日夜烧身又烧心如此之人住于苦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二九2(二、一、二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成就二法之比丘!于现法住于乐,无患,无恼,无焦虑,身坏死后,善趣当可期待。何为二?于护诸根门,食为知量。诸比丘!成就此等二法之比丘,于现法住于乐,无患,无恼,无焦虑,身坏死后,善趣当可期待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眼耳鼻舌与身意比丘坚守此等门

食之知量制诸根身之乐受心之乐

日夜不烧身与心如此之人住于乐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三○3(二、一、三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此等焦恼有二法。何之为二?诸比丘!此处某者不作善4,不作拂恶5,不作护畏;作恶,作顽固,作罪过。彼谓:『我已不作善』而烦恼,『我已作恶』而烦恼。诸比丘!此等为焦恼之二法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身为恶行或语恶行

为意恶行言他恶者

不为善业多为不善

愚者身坏生于奈落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三一6(二、一、四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此等有不焦恼之二法。二之为何?诸比丘!此处某者作善,作拂恶,作护畏;不作恶,不作顽固,不作罪过。彼谓『我已作善』而无恼,『我已不作恶』而无恼。诸比丘!此等为不焦恼之二法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身断恶行语断恶行

断意恶行断言他恶

不为不善多为善业

贤者身坏超生天界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三二7(二、一、五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成就二法之人如负重担,如此〔生〕于地狱。何之为二?为恶戒与恶见。诸比丘!成就此等二法之人如负重担,如此〔生〕于地狱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恶戒与恶见成就二法者

如彼之愚者身坏生地狱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三三8(二、一、六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成就二法之人如舍重担,如此〔生〕于天界。何之为二?为善戒与善见。诸比丘!成就此等二法之人如舍重担,如此〔生〕于天界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善戒与善见成就二法者

贤者身坏后成就生天界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三四9(一、一、七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;「诸比丘!无勤无愧之比丘不能〔证〕10等觉,不能〔证〕涅盘,不能证无上之安稳。诸比丘!有勤有愧之比丘,得〔证〕等觉,得〔证〕涅盘,得证无上之安稳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无愧懒惰缺精进无惭不敬惛眠多

如此比丘不努力无上等觉不得至

有念有定有深虑努力有愧不放逸

断除生死之结缚无上等觉今可至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三五11(二、一、八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非为诡诈、矫妄、利养、恭敬、称誉、胜利,非为众人如是知我言我,而住于梵行。反而,诸比丘!为律仪,为舍离,而住于梵行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为舍为律仪梵行不患打12

沈行于涅盘世尊之所说

如此之大道大仙步行者

善守师之教如佛之所示

遵彼之人人将达灭苦边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三六13(二、一、九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非为诡诈、矫妄、利养、恭敬、称誉、胜利,非为众人如是知我言我,而住于梵行。反而,诸比丘!为通知为遍知,而住于梵行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为通知遍知梵行不患打

沈行于涅盘世尊之所说

此之为大道大仙步行者

善守师之教如佛之所示

踏彼之人人将应为苦边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三七14(二、一、一○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成就二法之比丘,于现法住于快乐、欢喜,对有漏之灭,有如理之努力。何之为二?15忧可忧与对16忧如理之努力。诸比丘!成就此等二法之比丘,于现法住于快乐、欢喜,对有漏之尽,如理之努力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对可忧事智者忧有勤观慧贤比丘

以此勤静住无慢苦尽相应心寂静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品第一

摄颂曰:

两种之比丘(二八、二九),焦恼不焦恼(三○、三一),善恶依他世(三二、三三),有勤与无诈(三五、三六),快乐与欢喜,此等共为十。

注1本事经六一(大正藏、一七卷六七三页)参照。

2本事经六二(同上)参照。

3本事经六三(同上)参照。

4善(Kalyana)与拂恶(Kusala)为同义语,前者生利事,未来之乐,幸福之义。后者意味拂恶事(Kucchitasalana)。

5护畏苦畏轮回事(注释一三四页)。

6本事经六四(同上)参照。

7本事经六七(同六七四页)参照。

8本事经六八(同上)参照。

9本事经八二(同六七九页)参照。

10「等觉」圣道之义,「涅盘」烦恼之绝对休止之不死大涅盘,「无上之安稳」意味阿罗汉果(注释一三九页)。

11本事经七四(同六七六页)参照。

12「不患打」为anitiha之译文,读为an+iti+ha(n)。在渴爱等之杂染于现世、来世无被患事之意(注释一四七页)。

13本事经七三(同上)参照。

14无汉译相当经。

15怀畏生老病死之苦及对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之根本苦(注释一五一~二页)。

16为观生出苦等,依精进方便,依正精勤,舍不善法而修习善法(同一五二页)。

二集 第二品

三八1(二、二、一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如来、应供、正自觉者多修行二寻思,为安稳寻思与孤独寻思。诸比丘!如来无害之欣喜且无害之悦乐,诸比丘!如来多修行此无害之欣喜与无害悦乐处之寻思:『我依此威仪,对任何有情与非情,无有害事。』诸比丘!如来有孤独之欣喜与孤独之悦乐。诸比丘!如来多修行此孤独之欣喜与孤独悦乐处之寻思:『舍离不善者。』是故诸比丘亦应住于无害之欣喜与无害之悦乐。诸比丘!汝等之中住于无害之欣喜与无害之悦乐,则将多修行寻思:『我等依此之威仪,对任何有情非情,无有害事。』诸比丘!应住于孤独之欣喜与孤独之悦乐。诸比丘!汝等之中住于孤独之欣喜与孤独之悦乐者则将多修行寻思:『我等舍离所有不善,所有未舍离者。』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耐无可耐如来佛修行彼之二寻思

一思安稳二孤独消暗大仙行彼岸

得利得力无有漏竭尽渴爱解脱者

惟牟尼得最后身断慢老达彼岸者

立于山颠之岩者下见每人于四方

彼之每有一切眼贤者登上法之殿

彼无忧者沈于忧下见生者恼人人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三九2(二、二、二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如来、应供、正自觉者有二种之说法差别。何之为二?言:『见恶知恶』,此为第一之说法;言:『由见恶知恶而嫌厌、离、解脱』,此为第二之说法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愍诸众生如来佛见差别教说二法

见恶能知故离心是为苦之将有终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四○3(二、二、三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无明为到达不善法之先驱,于后有无惭与无愧。然则,诸比丘!明是到达善法之先驱,于后有惭愧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此世彼世诸恶趣无明为根望欲累

无惭不敬有恶欲由彼生恶堕地狱

是故离贪欲无明生明比丘断恶趣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第一诵品

四一4(二、二、四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甚不足者,乃圣慧不足之众生,彼等于现法住于苦,有患、有恼、有焦虑,身坏死后,恶趣当可期待。诸比丘!其非不足者非圣慧不足之众生,彼等于现法住于乐,无患、无恼、无焦虑,身坏死后,善趣当可期待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以慧不足执名色见世同天思为真

良慧洞察世未来生存之亡为正知

有思念者自觉者羡有慧者最后身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四二5(二、二、五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此等二种白法为护世间。何之为二?为惭及愧。诸比丘!若此等二种白法不护世间,在此世母或叔母或外叔母或阿阇梨之妻或师之妻,将无被识〔差别〕,恰如山羊、羊、雄鸡、野猪、犬、豺,世间将陷于混乱。是故,诸比丘!此等二种之白法护世间,故有母或叔母或外叔母或阿阇梨之妻或师之妻被识〔别〕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若人常知惭与愧白法为根免生死

若人常近惭与愧增长梵行尽后有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四三6(二、二、六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7诸比丘!有无生、无有、无作、无为。诸比丘!若无无生、无有、无作、无为,于此处应不能知生、有、作、为之出离。是故,诸比丘!有无生、无有、无作、无为,故应能知生、有、作、为之出离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生有起作为不定老死所袭病巢脆8

渴爱导因不得悦安越静疑出离彼

无生无起无忧染诸行静安苦法无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四四9(二、二、七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此等有二涅盘。何之为二?为有余依涅盘界及无余依涅盘界。诸比丘!有余依涅盘界为何?诸比丘!于此应供之比丘已尽漏,住于〔梵行〕,办应作之事,舍负重担10,证得自义11,以尽有结,依正智而解脱12。彼五根安立,无伤彼事,故经验喜与不喜,能感乐与苦。彼为灭贪、灭瞋、灭痴者,诸比丘!说彼为有余依涅盘界。然,诸比丘!无余依涅盘界为何?诸比丘!于此应供之比丘已尽漏,住于〔梵行〕,应作已办,舍负重担,证得自义,以尽有结,依正智而解脱。诸比丘!然于此生所觉知者已为无喜悦而清凉,诸比丘!说彼为无余依涅盘。诸比丘!此为二涅盘界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此等二种涅盘界具眼者12依无依明14

初界导者现法有灭尽〔爱等〕有余依

他灭未来一切有成为临终无余依

知此无为之道者尽导有者心解脱

逮达法味悦灭者彼已舍此一切见15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四五16(二、二、八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心喜独居,悦乐独居,内住于心寂静与随顺,不离静虑,成就胜观,增长空处。诸比丘!心喜独居,悦乐独居,内心寂静与随顺,不离静虑,成就胜观,增长空处而住者,可期待二果中之一果,于现法智〔阿罗汉果〕或有烦恼之余依成不还果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心静慎思专念者胜观正法离诸欲

悦不放逸安稳者因得减损近涅盘17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四六(二、二、九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有应学18者之胜利,有最上之慧,有解脱味,应住于四念处观19。诸比丘!有应学者之胜利,有最上之慧,有解脱味,住于至上四念处观者,可期待二果中之一果,于现法智〔阿罗汉果〕或如有〔烦恼之〕余依成不还果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圆满有学不断法生之灭尽最上慧

彼牟尼持最后身舍慢老之达彼岸

是故静虑悦等持热心者见生灭尽

拥兵制魔比丘众超越为踰生死者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四七20(二、二、一○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应住于觉悟、正念、正知、等持、悦豫、胜观此等,于诸善法胜观时宜而住。诸比丘!觉悟、正念、正知、等持、悦豫、胜观此等,于诸善法胜观时宜之比丘,二果中被可期待一果,于现法智〔阿罗汉果〕或有烦恼之余依成不还果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醒者闻此眠者觉醒而胜寝醒无畏

醒为正念为正知使胜观者悦等持

彼于时宜修正法集中于心可消暗

是故实而得觉醒热心成为有静虑

生死断绊贤比丘无上菩提此将证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四八21(二、二、一一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彼等二人以不舍彼,为堕无幸处奈落者。二人者谁?22凡非梵行者称为梵行者,又凡以无根23非梵行诽谤修圆满清净之梵行者。诸比丘!此等二人以不断彼,为堕无幸处奈落者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将言为而不为人伪言堕落奈落人24

此之二人身逝后他世等为恶业者

颈披袈裟守恶法恶人恶业生奈落

破戒无惭食团饭如火灼热之铁丸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四九(二、二、一二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依二见所障碍之人与天或执着,或超越,而具眼者得见。然则,诸比丘!执著者为何?诸比丘!喜有,受天与人〔之身〕,享乐有,说彼灭有法时,心不踊跃,不晃耀,不成安稳,不成爱着,如是,诸比丘!或为执著者。然则,诸比丘!超越者为何?为有所恼,惭耻于〔有〕,续为嫌厌,欢喜有灭。此见真实,身坏死后,被切断而失,无再度死事,可谓安稳;此最胜,此为真实。诸比丘!如是或者成为超越。诸比丘!具眼者见为何?诸比丘!于此,见存在者为存在,见使存在者为使存在,成为入于存在之嫌恶、离贪、灭尽。诸比丘!具眼者如是见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若见存在超存在如实解脱尽有爱

知离有非有之爱比丘灭于无后有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二集终了

摄颂曰:

二根(二八、二九)二焦恼(三○、三一),依戒他世二(三二、三三),无愧(三四)二诡诈(三五、三六),可忧此等十(三七)。寻思(三八)教说(三九)明(四○),慧(四一)依法(四二)第五。无生(四三)界(四四)独居(四五),学(四六)及依觉悟(四七),无幸处(四八)及见(四九),被明共十二。

注1本事经八六(大正藏、一七卷六八○页)参照。

2本事经七六(同六七六页)参照。

3本事经九○(同六八一页)参照。

4无汉译相当经。

5本事经八五(同六八○页)A.N,vol.I.P51(汉译南传藏,一九卷六八页),杂阿含卷第四七(大正藏、二卷三四○~一页),增一阿含卷第九惭愧品(同五八七页)参照。

6汉译无相当经。

7在Udana,VIII,3(P.80-81)有同文(本卷一三六页)。

8在底本虽有jaramaranasanrkhatam依暹罗本之注改为Sanghatam。

9本事经七八(同六七八页)参照。

10「重担」指蕴、烦恼、现行(现前之诸行)。

11「自义」意味阿罗汉果。

12「阿罗汉」依诸行无常与如实智为知见,成为有断尽一切烦恼心解脱及涅盘解脱(注释二一七页)。

13有佛、法、天、慧、一切眼之五眼者。

14不依忧与见者或不依贪结等者。

15原文虽有pahamsu(已打)在注释「已打为已舍」(pajahamsu)(注释二一九页)。

16本事经八一(同六七八页)参照。

17「减损不可得」,为寂静(止)与胜观(观),或依道与果故不能退步事,未达者之进而成满事(注释二二三页)。

18指增上戒学、增上心学、增上慧学。

19在底本虽只有「念」,依注已补。

20本事经八○(同六七八页)参照。

21本事经九三(同六八二页)参照。

22A.N,vol.I.P.266参照。(汉译南传藏、一九卷三八○页)。

23「无根」以无见等之根已疑见、闻所谓依其等应非难根以为遮(注释二三○页)。

24DhammapadaVV.306-308参照。

三集 第一品

五○(三、一、一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此等为三不善根。三之为何?为贪不善根、瞋不善根、痴不善根。诸比丘!此等实为三不善根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1贪瞋痴害恶心者如竹自果自身生2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五一(三、一、二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3此等为三界。三之为何?为色界、无色界、灭界。诸比丘!此等实为三界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能识色界者4不停无色界

解脱灭界人已为舍死者

无漏正自觉身触不死界

舍死离依着现依着之舍

善说此三界无忧离染道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五二(三、一、三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5此等为三受。三之为何?为乐受、苦受、不苦不乐受。诸比丘!此等实为三受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专念熟虑佛弟子思念受与受之生

知导灭道止心时灭受无欲入涅盘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五三(三、一、四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此等为三受。三之为何?乐受、苦受、不苦不乐受。诸比丘!此等为三受。诸比丘!乐受由苦可见,苦受由投枪可见,不苦不乐受由无常可见。诸比丘!比丘之乐受虽由苦见,苦受由投枪见,不苦不乐受由无常见者。诸比丘!正见断渴爱,退转结缚,洞察正慢6,灭苦处之比丘为圣者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由苦能见乐由投枪见苦

贤者由无常见不苦不乐

此正见比丘此处解脱受

悟神通贤者离世成牟尼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五四(三、一、五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7此等为三求。三之为何?为欲求、有求、梵行求。诸比丘!此等实为三求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专念熟虑佛弟子思念求与求之生

知导尽道止心时尽求无欲入涅盘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五五(三、一、六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此等为三求。三之为何?为欲求、有求、梵行求。诸比丘!此等实为三求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欲求有求梵行求贪等见处之堆积

由此执之以为真解脱尽爱离诸贪

离欲舍求灭见处尽求比丘无疑欲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五六(三、一、七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8此等为三漏。三之为何?为欲漏、有漏、无明漏。诸比丘!此等实为三漏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专念熟虑佛弟子思贪漏与漏之生

知导灭道止心时尽漏无欲入涅盘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五七(三、一、八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此等为三漏。三之为何?为欲漏、有漏、无明漏。诸比丘!此等实为三漏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尽欲漏舍无明破有漏无依着

解脱者服魔象9得成为最后身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五八(三、一、九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此等为三爱。三之为何?为欲爱、有爱,非有爱。诸比丘!此等实为三爱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与欲之世相应心染有与非有

已结于魔之世人人不得安静

迷于生死众生死后将赴轮回

是故应须断离有与非有之爱

能使达于漏尽此世渡彼岸者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五九10(三、一、一○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成就三法之比丘,超越魔域,如太阳之光辉。三之为何?诸比丘!于此,比丘成就无学之戒蕴,成就无学之定蕴,成就无学之慧蕴。诸比丘!成就此等三法之比丘,超越魔域,如太阳之光辉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持戒定慧者超魔域如日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品第一

摄颂曰:

根界(五○、五一)及受二(五二、五三),且求二(五四、五五)漏二(五六、五七),爱(五八)更魔之域(五九),始终最上品。

注1杂阿含卷第三八(大正藏、二卷二七七页),S.N.vol.I.P.70;98(汉译南传藏、一三卷一二页、一六六页)参照。

2在杂阿含卷第二八有譬如芭蕉竹芦生果即死,来年已坏,在法句经一六四偈有「竹芦之果唯有自灭之实」。

3中阿含第四八多界经(大正藏、一卷七二三页),杂阿含卷第一七(大正藏、二卷一一八页)参照。

4杂阿含卷第一七(同上)参照。

5杂阿含卷第二八(同一九九页),S.N.vol.V.P.21等参照。

6所谓「正」为由于原因。所谓「洞察慢」,为洞察慢之见解又洞察舍离(注释二九八页)。

7D.N.vol.III.P.216(汉译南传藏、八卷二三三页),A.N.vol.II.P.42(汉译南传藏、一八卷七六页)等参照。

8S.N.vol.V.P.56,中阿含卷第七(大正藏、一卷四六二页)参照。

9魔乘于象。DhammapadaV.175(本卷三○页)参照。

10本事经一二一(大正藏、一七卷六九三页)参照。

三集 第二品

六○1(三、二、一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2此等为三福业。三之为何?为布施福业,戒福业,修习福业。诸比丘!此等实为三福业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未来乐根将学福又施与静修慈心

三之乐因修斯法无瞋乐世智者生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六一(三、二、二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此等为三眼。三之为何?为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。诸比丘!此等实为三眼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肉眼天眼与慧眼此等三眼为佛说

肉眼之生天眼道无上慧眼以智生

得此慧眼比丘众此世将脱一切苦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六二3(三、二、三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此等为三根。三之为何?为未知根、已知根、具知根。诸比丘!此等实为三根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勤学有学者彼行直道者

灭尽烦恼智由彼有知〔根〕

斯知解脱者有世之灭尽

解脱成不动我有无上智

贤者具此根喜静道〔涅盘〕

服魔与其象成得最后身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六三(三、二、四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此等为三时。三之为何?为过去时、未来时、现在时。诸比丘!此等实为三时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想名4之众生而立名之上

不识圣名者为死所绊缠

是故识名者不思为说者

识者心解脱触无上静道

贤者实畏名悦静道〔涅盘〕

住法慎从戒识者5不入数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六四6(三、二、五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此等为三恶行。三之为何?为身恶行、语恶行、意恶行。诸比丘!此等实为三恶行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身为恶行或语恶为意恶行言他恶

不为善业多不善愚者身坏生奈落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六五7(三、二、六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此等为三妙行。三之为何?为身妙行、语妙行、意妙行。诸比丘!此等实为三妙行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舍身恶行语恶行舍意恶舍语他恶

不为不善多为善贤者身坏生天界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六六(三、二、七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此等为三清静。三之为何?为身清静、语清静、意清静。诸比丘!此等实为三清净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身语意净三无漏离一切者持白净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六七(三、二、八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8此等为三寂默。三之为何?为身寂默、语寂默、意寂默。诸比丘众!此等实为三寂默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身语意静三无漏谓无罪者持寂默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六八(三、二、九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不断贪欲,不断瞋恚,不断愚痴者,诸比丘!此为魔所缚,〔陷于〕不解脱之魔网者,云为恶之傀儡。诸比丘!断贪欲,断瞋恚,断愚痴者,诸比丘!此不为魔所缚,不〔陷于〕魔网之解脱者,谓非恶之傀儡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贪瞋无明之已去修为如来梵天者

断一切者超怒怖不陷魔网为所缚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六九(三、二、一○)

我闻应供已说,世尊说此:「诸比丘!不断贪欲,不断瞋恚,不断愚痴之比丘、比丘尼,诸比丘!此有波浪,有涡卷9,有种种之罗剎,言非渡海者。诸比丘!断贪欲、断瞋恚、断愚痴之比丘、比丘尼,诸比丘!此无波浪,无涡卷,无种种罗剎而渡海,渡于彼岸,立于陆地,言为婆罗门。」世尊说此义,此处如是说:

「贪瞋无明已离者种种罗剎有怖浪

今已渡过难渡海脱世断死止烦恼

已离苦者无后有彼已逝者不还生

在世清静修行者我云死亡增困惑」

我闻世尊说此义。

第二品

偈颂曰:

福(六○)眼(六一)及根(六二)时(六三),行二(六四、六五)为清净(六六),寂默(六七)贪欲二(六八、六九)最上第二品。

注1本事经一三四(大正藏、一七卷六九六页)参照。

2有关三福业事详细于增一阿含卷第十二、三宝品(同二卷六○二页)。

3本事经一三○(同六九五页)参照。

4S.N.vol,I,P11(汉译南传藏、一三卷一五页),杂阿含卷第三八(大正藏、二卷二八二页)参照。

「想『名』」(akkheyyasannino)能告,能语,慧之动为「名」(已被宣之事)言于论事。作为「义」则为色等之五蕴……于五取蕴则为想众生、人等者之义(注释二七六页)。见Kathavatthuvol.I.P.140-1;S.N.vol.III,P.71。

5识者(vedagu)应能了解四谛之行于彼岸故为vedagu(注释二七八页)。

6本事经六九(大正藏、一七卷六七四页)参照。本事经六九、七○相当于巴利文六四、六五两经之合揉者,增一阿含卷第一二、三宝品八(同二卷六○四页)两经成为一经。A.N.vol.I,P.49(汉译南传藏、一九卷六四~六五页)参照。

7本事经七○(同上)A.N.vol.I,P.49(同上)参照。

8A.N.vol.I,P.273(南传藏、一七卷四五○页)参照。

9波浪、烦恼、涡卷为五欲乐,海意味轮回海(注释二八三页)。

返回顶部